前不久,“知识数据深度标注基地”在平城区东风里数据服务基地正式揭牌,这意味着我市在算力与数据服务领域再落关键一子,推动标注产业迈入数据价值挖掘的“深水区”。作为全国7个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之一,曾经因“煤都”而闻名的古都大同,正以另一种“黑金”——数据标注产业为墨,在数字时代的画卷上书写转型新篇。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数据标注作为支撑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核心环节,其作用和意义愈发凸显。它就像为人工智能系统装上“眼睛”和“耳朵”,让机器能够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推动人工智能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
产业生态的日臻完善,勾勒出大同转型的清晰逻辑——以算力基建为基座、标注产业为引擎、数据要素为纽带,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生态。以数据标注为支点,正撬动从“输煤炭”到“输算力”、从“能源黑金”到“智慧黑金”的历史性跨越。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我市数据标注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诸多优势叠加的成果。从产业基础来看,自2018年秦淮数据集团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落地,便开启了数据中心建设的征程。随后,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项目纷纷落户,累计投运服务器近70万台,形成了庞大的算力基础。这些数据中心不仅是数据存储与计算的物理载体,更为数据标注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强大的算力支持,构建起产业发展的坚实“底座”。
政策扶持、人才培育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与产业基础,按照既定产业发展目标与路径,我市接连出台《大同市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大同市关于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就业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资金补贴、场地支持、人才保障等多方面为数据标注企业“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积极构建“产教融合+职业培训”的人才供给体系,建成全国首所数据科技职业学院——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并联动11所院校和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实操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标注产业发展的人才之忧。
当知识标注基地的屏幕在同亮起,闪烁的不只是代码与数据,更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破茧重生的希望之光。数据标注产业作为“智慧黑金”,正为大同一砖一瓦夯实算力之城的根基。其以就业为导向的民生温度、以知识标注为突破的技术高度、以绿电算力协同的生态厚度,为资源型城市蹚出一条数字化转型的“大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