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力众人才网!
大同分站
广灵
浑源
其它分站
返回主站
大同人才网:民生“痛点”如何对症下药 看2016政府工作报告
2016-03-17 08:47:14 阅读量:130 作者:admin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3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保障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之时,亿万群众都在关注,新的一年里民生领域的诸多“痛点”该如何对症下药。大同人才网www.lizhongrcw.com

1.就业

    就业之痛,在于“结构性矛盾”。

    尽管中国新增就业人数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300万,但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现象仍很明显,主要表现为企业“招工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对就业的重视,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一大看点。释疑今年设定GDP区间目标时,报告称“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谈及就业政策时,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化解上述矛盾,继续稳住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报告最大的亮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吴江表示,在医疗、教育等重要民生问题上做好人才支撑将有助于促进民生保障,“报告提及9亿多劳动力和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是对他们的肯定。只有把就业保障做起来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我国的产业目前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光是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也会得到逐步改善。”

2.社保

    社保之痛,在于“公平缺失”。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全民公平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但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长期以来,企业人员养老保障水平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别较大,备受舆论诟病。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文决定废除养老金“双轨制”,但该制度遗留下来的企事业单位、城乡间退休人员收入差距过大现象仍有待消除,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亦亟待完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提高低保、优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资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当前官方推进的各项社保政策都致力于消除城乡间公平缺失。如今的改革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各类社会群体依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公平享受各项社会保障待遇。

3.教育

    教育之痛,在于“分配不均”。“天价学区房”、“高考移民”、“择校难”……种种现象折射出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此前曾爆出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学区房价格高达40万元/平,令人咋舌。而优质教育资源“扎堆”,也使得“贫者更贫,富者更富”,更令寒门学子难以看到出头的希望。

    于是,“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被适时地写入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求,未来教育领域的工作重点包括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鼓励普惠性告。报告要求,未来教育领域的工作重点包括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创业创新、扩大高校自主权、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等内容。

    教育公平被看作社会公平的起点,只有在起步时行得稳、踩得实,中国才有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公平程度、消除知识鸿沟。多位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指出,国家在教育方面加强统筹调控,通过加大投入缩小区域教育间的差距,将有助于推进中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动教育资源缺乏的贫困地区尽快脱贫。

4.安居

    安居之痛,在于“资源分配不平衡”。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正在向城镇转移,各区域人才流动也越来越频繁。然而,原有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人口享受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此外,高昂的房价也使得不少人望而兴叹,难以安家落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力图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例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更多的城镇常住人口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变,城市居民、特别是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没有变。他“对今年的房地产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