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力众人才网!
大同分站
广灵
浑源
其它分站
返回主站
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的内心冲突?
2019-07-30 11:20:10 阅读量:234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内心冲突。它们有时很小,有时很大,有时还很终极,比如:

 

· 继续做现在这个安稳的工作,还是成为一个“朝不保夕”的创业者?

 

· 选择身家丰厚的男人,还是选择买不起房但却令你心动的男人?

 

· 听从父母建议赶紧结婚,还是等一等未来可能出现的灵魂伴侣?

 

· 出国读自己热爱的艺术,还是留在公司里继续赚钱? 

 

这些内心冲突,既像是一把把的刀,在来来回回的切割着我们的心,让它不得安宁;又像是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妖怪,有时稍一退去,刚一转身,它又再一次的出现在了视野之中。

 

这些内心的彷徨失序、冲突挣扎虽然无法为外人所见,但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觉得它有两个关键原因:

 

· 第一个原因是内在参考与外在参考的冲突。

 

· 第二个原因是心与脑的不一致。

 

—  1 —

内在参考与外在参考的冲突

 

按照做选择与决定的不同方式,人可被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外在为参考的,一类是以内在作参考的。

 

1、外在参考型

 

以外在做参考的人是怎样做出选择与决定的?

 

他们做选择与决定的主要参考是一些重要的外部人物,所以当他们面临决策与选择时就是这样的:

 

 

· 家人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但我还是决定成为一名公务员

 

· 朋友们都已嫁人了,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所以我决定嫁给爸妈推荐的这个男人

 

· 老板说我能力不行,所以我肯定是能力不行,无可救药了

 

· 各个媒体都在说这个导演人品卑劣,所以他的电影水平也很差,我决定以后再也不看他的电影了

 

 

“外在参考型”的人在现实中非常常见。

 

有的咨询者在跟我讲述他所面临的情况时,就会用到特别多这样的词语,比如:“他们说”、“他们希望我”以及“我应该”、“我不得不”,这些常用语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外在参考”的倾向。同时,他们很少用到“我想要”、“我渴望”这样的词语。

 

他们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不假思索的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别人说他差,他就觉得自己差;别人说他笨,他就觉得自己笨。

 

所以,他们在做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己的思考与推理,而是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做。而他们做事的动力,也常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相反,如果一个人是以内在为参考的,他又会怎样做选择和决定呢?

 

2、内在参考型

 

一个“内在参考型”的人,会依据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来作决定,所以就会是这样的:

 

 

· 虽然家人都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但因我不喜欢,于是我选择了现在的工作

 

· 朋友们都已嫁人,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但我还是坚定的等待着灵魂知己的出现

 

· 老板说我能力不行,可我知道自己的天赋才干,我相信我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它们发挥出来,越做越好

 

· 各个媒体都在说这个导演人品卑劣,所以他的电影水平也很差,可我认为人品卑劣与电影水平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二者应该区别对待

 

所以,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并不在意,对大多数人的做法和想法也不追随。他们做事的动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内部。

 

比如:之前,很多热心观众以自己的审美来看巩俐,说巩俐不会化妆,纷纷表示要戛纳红毯上的巩俐换个口红颜色,从裸色变成大红唇。

 

然而,巩俐是怎样说的呢?

 

她说:

 

“我不愿意随波逐流,其他人都大红嘴唇我就得大红嘴唇。”

 

“我很感谢他们的建议,对于我来说我有自己的风格。”

 

“在最重要的场合,我还是要展现我自己。”

 

这就是“外在参考型”与“内在参考型”这两类人的巨大差别 - 前者做出选择的依据是“自己之外的一切”,后者做出选择的依据则来自于自己,包括自己的“心”与“脑”。

 

如果说,一个人是100%纯粹的内在参考型,或者是100%绝对的外在参考型,那么他在做选择和决定的时候都会非常容易。

 

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既不是100%的内在参考型,也不是100%的外在参考型。

 

这时,冲突就出现了。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个相当纯粹的内在参考型,就算没有100%那么纯粹,内在参考的比例也应达到了95%的水平。

 

所以,那时的我是非常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每当我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一定会去做,我不会在意父母、老师、朋友的意见,也不会在意其他人都是怎样做的,我只在意自己的想法,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后来,因为人生中一些重大挫折的出现,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活得太过自我,太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看法,而这些正是造成这些重大挫折的关键原因之一。

 

于是,我就一下子从非常高的内在参考型变成了非常高的外在参考型。在那段时间,我变得非常在意别人的说法、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批评和别人的建议。

 

而那段时间,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期,我活得小心谨慎、谨小慎微,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或是做错了。

 

幸好,随着我与内在自我进行的重新连结,我的真我被逐步唤醒,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想过的生活以及想要成为的自己。

 

同时,因为思考能力的大幅提升,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变得透彻了许多,准确了许多。就这样,我走出了那段黑暗的甬道。

 

等我走出时,我的内在参考比例达到了80%,而外在参考比例则是20%。

 

也就是说,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么是在追随我内心的声音,要么是依据于我深度思考的结论。

 

而与此同时,我又保留了20%的外在参考度。所以,我还是会去倾听外在的声音。

 

对来自于外在的反馈、批评、建议,我会保持一个相对开放和流动的状态。但同时,我也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会在自己选择道路的基础上,依据他人的理性反馈去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

 

当反观这一整段经历时,我发现,当我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内在参考者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没什么大冲突的。

 

但是,当我成为了一个以外在参考为主的人时,我的本性和内在自我就被严重压抑了,对自我也产生了非常多的怀疑与不接纳,很多痛苦由此产生。而当我重新回归80%的内在参考加20%的外在参考时,我内心的冲突就再次变少了。

 

这就是我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同时,我也观察到,我的很多咨询者也有类似情况。

 

有的咨询者是非常明显的中间状态,也就是“内在参考”和“外在参考”大概都是50%的状态。

 

所以,他既觉得自己想做什么挺重要,自己的思考判断也有道理,同时又非常重视来自于外在的参考,在意自己家人、朋友、老师的想法和建议。

 

所以,当他面前出现两个选项,A选项和B选项时,即使他自己的判断是A,但因周围所有亲人都跟他说应该选择B,他就会陷入纠结。

 

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 解决之道 —

 

我给出的建议是,让自己尽量往内在参考型发展,也就是尽量把自己往内在参考的这个方向上拉,这并不是说我们非得成为100%的内在参考型。

 

相反,它说的是,如果内在参考的比例能够达到65%-85%,我们就会更加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头脑的判断。而不是把别人的评判、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做法、大众的价值观凌驾于我们内心的想法、渴望、愿景以及独立思考之上,这样才能活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

 

具体该怎样做呢?

 

我选择的方法是:不断进行自我觉知,对自己每一个选择与决定的依据进行清晰的觉知;然后意识到它究竟是来自于哪里,是外部,还是内部?如果它总是来自外部,你可能就要提醒一下自己:去自己的内部看一看吧,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询问一下自己头脑的判断。

 

这样,随着你与自己的心产生越来越多的连结,以及对自己头脑愈加正确的训练,你就会发生由外部参考型向内部参考型的转变。

 

—  2 —

心与脑的不一致

 

如果说,“外在参考”与“内在参考”的冲突分别来自于一个人的外部与内部,那么,“心”与“脑”的不一致就都来自于一个人的内部。

 

我遇到过不少类似的咨询者,他们学历高,头脑理性,所以当他要做选择的时候,他可以非常清晰的罗列出“高薪的工作”与“喜欢的工作”之间到底都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坏处。

 

然而,即使在清晰看到了眼前两种不同选项的评分后,他还是没办法去选择那个看起来各项条件都很不错的“高薪的工作”,他的内心还在持续纠结。 

 

为什么?

 

因为,他的心在跟他说:“你真正想要的是那份‘喜欢的工作’而不是‘高薪的工作’。”而他的理性和头脑却在跟他说着另一番话:“那份‘高薪的工作’才是你的正确选择。”

 

于是,内心的冲突就形成了。

 

而隐藏在两个选项背后的正是这里所说的“心”与“脑”。

 

这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心代表的是你“想要的……”,隐藏在“想要”背后的可能是召唤、可能是核心价值观、可能是天赋才干,也可能是情绪、冲动或者本能。

 

而脑代表的则是你认为什么是“理性正确的……”。

 

所以,当二者一致时,选择和决定就会非常顺畅;而当二者不同时,选择和决定就会出现冲突。

 

那该如何解决“心脑不一致”所带来的内在冲突呢?

 

— 解决之道 —

 

关键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与自己内心的深度连结

 

在不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对于任何循规蹈矩或按部就班的工作,我都非常反感,甚至相当痛苦。

 

后来,当我探索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那些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核心价值观就是那些顺应了它,你会感到幸福,违背了它,你会感到痛苦的东西。(以后,我会专门写文章来讲,我保证,很快)

 

所以,当我探索到自己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是“蓬勃丰盈的生命力”的时候,我就一下子全都明白了。既然“蓬勃丰盈的生命力”是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而我实践它的最重要方式是“创造”,那么,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自然就是我不喜欢的方式。

 

当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一连结时,我对自己以往的很多表现与情绪波动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内心的通道就被进一步的打开了。

 

这就是与内在建立连结的一种方式 - 更深入的去了解自己,从不同维度去认识自己。

 

第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不断与内心进行深度连结的同时,你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样才能看得更透彻、更全面、也更系统。

 

这就需要去学习各种思考方法,不断在工作生活中具体实践、不断磨练,使它们帮助你的“头脑”做出条理清晰的思考以及直击本质的分析,只有这样,我们的选择与决定才能拥有理性上的坚实依据。

 

第三,拥有内在的力量与足够的独立性

 

任何决定都是有错误风险的,不论这个决定是依据脑的思维而做出,还是追随心的召唤或感受所做出。

 

所以,一个人做出选择就有一个关键前提 - 他愿意对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愿意承受可能的错误所带来的所有后果,不怨天尤人,这就要求他具有内在的力量与独立性。

 

想要做到这点绝非易事,你可以问问自己:你的内在力量来自于哪儿?是对自己的信心,对于未来的乐观,对于爱的信赖,还是家人的支持?

 

每个人内在力量的源泉都不相同,你需要去觉察自己内在力量的源泉,帮它不断壮大。只有这样,才会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拥有足够的坚定与果断。

 

当以上三点都做到后,你就可以做出重大选择了。而至于到底是听从你的头脑,还是追随你的内心,这就是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了。

 

— —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去年辞职的决定,就是一个在“心脑不一致”后作出的选择。

 

如果那时听从的是头脑与理性的分析,我就不会辞职了,因为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在大公司里继续工作才是能给我带来最大收益的选择,也就是最为理性的决定。

 

然而,我的“心”却在一遍遍的跟我说:“如果你不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一生都会感到遗憾,而那将是一种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以前,我也有过多次辞职的念头,但那时的辞职念头更多是基于情绪的波动或者一时的冲动,既不稳定也不清晰。

 

但这次却不一样,我能感觉到,自己对于每天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感觉不到工作的任何价值与动力;但与此同时,我却能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想要写作,想要大块时间学习、阅读、思考以及创造的渴望。

 

本职工作的无意义感与日俱增,而对自己想做事情的渴望感却越来越强,二者逐渐变得难以压制。这一切让我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我得听从“心”的声音了,否则就会一直持续在日益焦灼的内在冲突中,为此消耗大量的精力、时间与情绪。

 

于是,我追随了内心深处的声音,辞去工作。

 

 

然而,也有人会做出相反的选择,那就是听从“脑”的分析,放弃“心”的执着。

 

比如:

 

 

《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虽然她深爱着忽然间闯入她生活的摄影师罗伯特,他让她看到了平淡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但因不愿让她的孩子们痛苦,她选择了留下。直到死去,她都留在自己家人的身边。

 

然而,就在生命终极之后,她要求的却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廊桥,也就是她与罗伯特的情定之处,从此相依相偎。

 

 

在这场“心脑不一致”所带来的冲突里,弗朗西斯卡选择了“脑”,而不是“心”。

 

所以,对于究竟是该追随“心”,还是听从“脑”;什么情况下应该追随“心”,什么情况下该听从“脑”,我在这里也无法给出一个“一刀切”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与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人生愿景、内在力量以及独立性等都息息相关。

 

于我而言,在辞职这件事上,我认为自己做了对的选择。虽然现在比以前更加辛苦,但我的生命力却在日渐蓬勃、丰盈。所以,过去一年既是我最辛苦和艰难的一年,又是我最活出自己的一年。

 

最后,我真心祝愿你,在有生之年成为你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自己。

 

 

上篇文章:大同人才网:当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

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